对虾养殖技术-------如何做好南美白对虾养成期日常检查工作?
养虾技术人员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1次,仔细观察养殖池环境变化、水色、对虾活动、**状况,并做好记录。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养成期应经常做病原生物检测 重点作白斑综合征病毒和弧菌检查。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查,通常使用核酸探针、PCR技术。发现对虾有WSSV潜伏感染,*主要是保持水环境稳定,强化对虾营养。对养殖池水环境中的弧菌,应用弧菌选择培养基—TCBS平板培养计数,作环境中的弧菌数量变动检测。养殖池水环境的弧菌数量控制在103cfu/毫升以下。
(2)**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 滩涂蟹类是WSSV的主要携带者,并且可因感染WSSV而死亡,是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重要传播者。鼠类常在虾池边搬移死虾,可能造成同病原相互传播的危害。
(3)测量水温、溶解氧等水质要素 每日日出时及16:00测量溶解氧、水温和pH值。每日测1次透明度,不定期测池水盐度变化,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水环境要素指标应达到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要求。养殖池内溶解有机物、**量较多时,水受到搅动易发生泡沫,因此增氧机开动后水面不形成大面积泡沫堆积,可作为水质良好的重要指标。
(4)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 正常情况虾对虾在池底素食。如发现沿地边长时间定向游动,属于不正常情况,例如缺饵料或池底不适。少数虾在池表层水面无方向缓慢慢游,时沉时升,应捞出检查是否发生**。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发现少量病虾、死虾及时捞出。检查病因、死因。
(5)每5~10天测量1次对虾生长情况 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对虾体长是指从对虾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长度,每次测量随机取样不得少于50尾。测量体重可捞取不少于50尾的对虾,一次称总重,再计算平均尾重。对虾生长速度因对虾大小、水温、饵料有较大差别,目前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每周生长速度应该在1.2厘米以上。90日龄体重可达18~19克,110日龄达20克。在28~30℃条件下,放养10毫米的虾苗,养殖70~80天,可达到25尾/500克。南美白对虾蜕皮周期为4.5~34.0天,平均为12.5天。每次蜕皮,头胸甲增长的范围为0.2~1.4毫米,平均为0.7毫米。每周体重增长量为体重的6%~55%,多数为20%。
(6)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通常对虾体重在10克以前,投饵量占体重的8%~12%;对虾体重为10~15克,投饵量占体重的4%~8%;对虾体重为16克以上,投饵量占体重的3%~4%。每天分4~6次投喂。投饵量应根据虾的摄食情况来确定,虾摄食多可多投,摄食少可少投,不摄食则不投。摄食情况如何应根据投饵后的检查,一般采取在虾池设置的小缯网内放置少量饲料,根据摄食情况判断投饵量。
(7)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 对虾体长为3~6厘米时可使用已知面积的小抬网,在池内多出用抬网多次捕虾,凭经验估测存池尾数。体长为6厘米以上的对虾,可用旋网捕捞,抽样定量。在池内多点打网,按池内对虾分布抽样。根据捕到的虾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全池虾数:
全池对虾尾数=[每网平均对虾数/旋网撒开面积(平方米)]×虾池面积(平方米)
(8)注意闸门、沟渠、池坝** 严防纳入其他虾池的死虾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注意增氧机运转是否正常,雷雨天气注意用电**。
《对虾健康养殖问答(第2版)》海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