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环保意识特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费城工作,并在离市区60公里外的郊区买下了在美国的**个住宅。这是新泽西州南郊的别墅区。**个周末,我把搬家整理后的杂物由车库放到前花园的街边。不出10分钟,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按了我家的门铃:
"Hi, My name is Shelby."她作自我介绍,"Nextdoor neighbor."(住在隔壁)
"Do you know the garbage day in thisneighborhood?"(你知道这个区的收垃圾的日子吗)
我摇了摇头:"No."
她告诉我,收垃圾是每星期四,今天是周末,还得等5天。走之前,又叮嘱了我一句:"Ringmy bell if you need help."(如果你需要帮助请随时按我家门铃)
我熟知美国人很少和别人走近,见面只是个"Hi",左邻右舍的,老死不相往来者占多数。但碰到有损于环境、社区形象、自我利益的问题时,插上一脚者则是大有人在。
美国的一般的别墅型住宅区,没有围墙,也不存在封闭式管理,对环境的爱护、管理和监督多出自于个人的习惯,人人遵守,违规者极少。美国人的观念是环保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
就说丢垃圾吧,每个小区都有规定的丢垃圾时间,过早把垃圾放到路边会影响环境。垃圾袋和垃圾筒又分多种,可以回收的,如饮料、铝制罐盒、塑料盒等。另一类是专门装草、木类的。因为大多数住宅屋都有前院、后院,一到春夏季,每周都要割草、给花上肥等。树叶、草都应装入这一类的袋中,可以重新做化肥原料。当然*多使用的垃圾袋是为厨房、厕所及打扫卫生的剩余物准备的。不同的垃圾,使用不同的装置,在超市中也是整齐地排列着,一目了然。
不但不按时间(收垃圾日的24小时前)把垃圾放到路边会遭到非议,就是使用不当的垃圾装置也会受到批评。在住宅小区和城市的中心公园内,时常有人带狗散步。仔细留意一下,总会看到主人一手牵狗,一手拿着一个塑料袋,随时准备把狗留下的"废物"装进袋里。
这与人的自觉性有关,但也与法制法规和执法力度有关。就说遛狗吧,一旦发现主人把废物留在路边,罚款可高达500美金。当然政府的更多罚款则来自于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森林的开伐标量,工厂烟囱排气指数,等等。
在美国,只要一离开大城市,到处可见的是森林、花园、果木和绿化带,而很难看到的是厂房、矿山和石油井。人们不禁会问,占全世界GDP几乎四分之一的美国工业在哪儿呢?
从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并且已经意识到制造业对本国资源和人的居住环境的破坏。在一个民选政府、法制和市场化并举的国度里,大众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使政府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环保条例,并严格规范和执行这些条例。其中之一即为产业政策的调整,包括对煤层气的综合利用,既节省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对于那些无法平衡环保和利益双赢的制造业,只得把眼光放到海外市场。发展中国家为了换取外汇,又不得不牺牲本土的资源,包括矿山、森林、石油,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环保利益为前提。而美国则把国内发展的重点放到了信息业、高科技、资本运作、服务经营上。
在这样一个产业转换的过程中,美国人的环保意识又逐步强化。
90年代中期,当我沿着美国州际高速公路横跨美国东西部时,我禁不住赞许沿路片片森林的景观。而在美国20年的生活中,又常常为美国人自觉的环保观念而感叹。
而所有这一切的产生,实际上是美国"后工业时代发展"的产物。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却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为代价的。这不能不说是工业发展的必然和悲哀。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曾数次由重庆沿长江而下,途经汉口、九江至南京。在这条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我不由为河水的变迁而感慨万千:河水由清变浊、变黄、变黑。上游的山川不见了,江阴的刀鱼不见了,洪水一次又一次的惩罚着我们。每年,沿江一万多个工厂240亿吨的污水注入长江中。中国是需要化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中国今天的需要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格外迫切。但如果中国以牺牲明天生命的质量来换取今天经济发展的话,那就太昂贵了。这难道是工业发展的必然?或者,是工业发展的悲哀?
中国人应当更关心、爱护自己的环境:从丢垃圾开始。
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应当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本土资源,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状态。资源是有限的,而发展是无限的。在发展与环保这两个层面上找到*佳的切入点,是国人必须而且应该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