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病毒性**
【病种】:白班综合征
【病因】:该病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
【症状】:初期病虾厌食,离群,活力下降,行动迟缓,偶尔间断浮出水面,肠胃内无食物;中期病虾在池边独游或潜伏池底;头胸甲及腹甲揭开不粘连,体表常附有黏物,甲壳内侧白点,特别是头胸甲剥离后可见有黑白相间的不规则的斑点,有时变为淡黄色,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重瓣的花朵状。大部分病虾**触角折断。发病后期典型的症状为体色稍变红或灰白,血**混浊,肝胰脏肿大、糜烂,呈现淡黄色或灰白色。病灶在甲壳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造血组织等组织中,病理观察可见胞核肿大,核内H-E染色着色深且均匀,染色质与核仁消失。严重者核膜破裂,病毒粒子分散于细胞中,细胞质混浊,细胞形态模糊不清;组织结构松散,呈现组织坏死状态。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发生在6~8月,传播迅速,蔓延广,1月龄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一般3~10天内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90%,是当前*常见的南美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之一。与斑节对虾混养中,会出现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病害。
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害粒子亦可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全身病变。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大而缩短,环境条件恶化时诱发该病的主要外界因素。水温20~26℃易急性暴发。北方夏初、秋季,南方在水温较低的**、第三批虾养殖期间易发病。此外,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
【诊断】:外观头胸甲出现白斑可进行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从苗种带入。
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上等高效的配合饲料。
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不滥用**;要定期使用光合**、净水剂等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不断改善养殖环境。
④加强巡糖,经常开启增氧机,发现池水变化要及时调控,遇到**流行时要停止换水。
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放养前期注重添加**多糖、对虾抗病毒营养素、虾病消等营养物质,促进对虾生长和强化**系统。
⑥采取相应**防治的办法,防止**性**、寄生虫**的发生。
⑦发生该病时,应酌情减料或停料,同时停止加换水,保持水环境相对稳定,可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活菌制剂稳定水质。必要时可泼洒海因**剂和碘制剂,同时若投料,可在饵料中添加抗病毒**(如***制剂)及保肝抗应激、提高**力的**。
【病种】:桃拉病毒病(TSV)
【病因】:病原为桃拉病毒,桃拉病毒主要在细胞质中增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若其感染条件得以基本满足,就可能在该地区定殖。但病毒感染后对虾不一定发病,其中环境因子是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早期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脏肿大或变淡红。病毒感染后2~3天食欲猛增,大触须变红,肌肉变混浊。后期肝胰脏肿大,变白;红须,壳软,体色变茶红色,尤其是尾扇和胸甲变红,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头胸甲有白斑;大部分病虾肠道发红且肿胀,镜检发现红色素细胞扩张;病虾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即死亡,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
病理切片显示角质及角质下层坏死,细胞质内有“胡椒粉状”包涵体,H-E染色出现从嗜曙红到强碱性反应,核固缩或破碎,炎症病灶处血细胞浸润
【流行及危害】: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中均有发现。该病可发生于整个养殖期,一般出现在虾苗放养后的10~40天,一旦发病可造成40%~90%的幼虾死亡,急性传播时,死亡率可高达60%~90%,死亡大多数发生在下脱皮期间或脱皮后。该病特点是病程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发现病虾至病虾不摄食仅5~7天,10天左右出现大规模死亡,在环境恶化时,死亡加剧。成虾感染此病多属慢性。
【诊断】:根据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的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到嗜伊红到弱碱性的球状体同固缩的核与破裂的核一起形成“胡椒粉状”或“散弹状”(指急性感染期)可作出进一步的诊断;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方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对进口的亲虾要严格检疫,严禁购买来历不明的亲虾或虾苗。
①有淡水资源的地方应多补充淡水,以抑制病菌数量。
②投喂上等配合饲料,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
③每10~15天(特别是在进水换水后)应及时用溴氯海因0.5克/米³或二溴海因0.2克/米³全池泼洒,次日早上再用季铵盐络合碘0.4克/米³全池泼洒**。
④在饲料中添加***药汤。配方一:穿心莲160克、板蓝根200克、大青叶200克、五味子20克、大黄40克、鱼腥草20克、大蒜粉40克;配方二:菊花160克、板蓝根200克、黄连40克、甘草10克。制法:以上两个配方克任选一方的**粉碎过筛(60目)后,用瓶存放。用法与用量:用量为投饵量的4%,把药粉用水煮沸后再煮3分钟,待晾干后添加到饲料中,在用鸡蛋或鱼肝油包裹投喂,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用4天。
【病种】:黄头病(YHV)
【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乘以(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
【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主要感染鳃组织、**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全军覆没。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池中发现,后来在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如泰国、中国、印尼等地流行。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多种对虾发病,并可与WSSV合并感染,危害幼虾、成虾。
【诊断】���临床症状观察到鳃丝和头胸部肝胰腺区变成淡黄色可作初步诊断。血**涂**观察到核固缩、核破裂和嗜碱性的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可用DNA探针、RT-PCR方法和**学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可用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来阻止**的发生和蔓延。
①彻底清塘。排淤修池,暴晒池底,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传染源。采用70~100千克生石灰现化现泼,不留死角,包括进水渠。
②投入苗种前必须及时培肥水质,定向培育浮游生物,可采用活性肥水素使虾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快速生长,体质健壮,抗病力强。
③选择上等健康的虾苗,**下池,合理密养。
④选择上等全价饲料,严格控制投饵量,采取少吃多投饲方法,减少残饵污染。
⑤使用活菌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或用水质底质改良剂控制水质,保护好水环境。
⑥定期服用***制剂病毒散(盐酸吗啉呱+***),每千克饲料添加4克,连服4天,提高虾的抗病能力,同时添加维生素E 1克、维生素C 2克更好。
【病种】:传染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IHHNV)
【病因】:该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球形,无囊膜,直径22纳米,属单链DNA细小病毒科的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患病幼体摄食减少,常浮于水面,甲壳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病虾畸形,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儿后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直到筋疲力尽而死亡或被其他健康虾吃掉,成虾被该病毒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毒状。
病虾的皮下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神经组织、**器官等为主要靶组织。细胞核肿胀,胞核内有嗜曙红的呈晶体状排列包涵体,染色质向边缘移动。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对虾的仔虾期和幼虾期,该病累计死亡率可高达80%~90%,但未能见严重的急性流行。
【诊断】:
①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②取病虾靶器官,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细胞核肥大,核内有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③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找到直径为17~27纳米对称的病毒颗粒,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害虾苗,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②投苗前肥水,保持高溶解氧,改善生态环境。
③在饲料中添加保肝类营养药及抗病毒中药。
【病种】: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
【病因】:该病由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引起。
【症状】:病虾病理观察为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肥大,核内有大而无定形嗜酸性包涵体,染色质着边减少,核仁着边。完整的包涵体常可脱落到肝胰腺腹管腔中,一般在肝胰腺远端管的F型和B型上皮细胞常见。
【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危害较大,往往在3~5天可造成大量死亡。在养成期,该病累计死亡率*高可达90%以上,*低也有50%左右。
【诊断】:
①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②在载玻片上加1滴1%孔雀石绿水溶液,然后放入病虾的肝胰腺1小块盖上盖玻片,压成薄片,在光镜下检查,如发现胞核肥大,核内有绿色的包涵体(核仁及脂肪滴呈淡绿色)可作为诊断依据,将病虾的肝胰腺或前中肠制备超薄切片,用投射电镜检查,发现细胞中有肥大的核,核质中有包涵体及球形病毒草颗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③确诊可采取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疑集试验的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其措施有:
①对虾池进行彻底**。
②加强亲虾的检查,发现携带病毒的亲虾要及时**,并对暂养池及工具进行**。
③育苗时要加强对幼体的监测,一旦发现有病毒感染,应立即进行严格的隔离、**或销毁,以免造成**的传播和流行。
④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虾池的良好水质,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投喂上等饲料及准确掌握投饲量,定期投喂广谱**药饲。
【病种】:呼肠弧病毒病(REO)
【病因】:该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
【症状】:病虾蜕皮困难,附肢麻痹,游动缓慢,靠近池缘,反应迟钝;甲壳上有棕色斑点,鳃呈红棕色;肝胰腺坏死萎缩,在R型和F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洋红染色的包涵体,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包涵体有直径50~60纳米的病毒粒子的集合体或晶体阵列。血**液不凝固,神经系统有大量坏死的血细胞。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仔虾,在养殖密度过大时容易发生。
【诊断】:可根据血**液不凝固、甲壳上有棕色斑点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发现R型和F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洋红染色的包涵体,包涵体中有直径50~60纳米的病毒粒子,可作进一步的确诊。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如发现该病时,应该将水池中的虾全部处理,并用1%来苏儿**24小时,彻底洗刷干净,养殖池曝晒数天再放养。
【病种】: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BMN)
【病因】:病原是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
【症状】:该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病虾常在近表层水中游动,活力差,对刺激反应迟钝,不时回旋转动,厌食,不能正常发育,发病池虾大小相差显著。
中肠腺病症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病虾中肠腺上皮细胞排列凌乱、崩溃,并从基膜上脱落;核肥大,是正常状况下的2~3倍(大小为10~14微米×12~16微米,正常为4~6微米×4~8微米)。核质被破坏,分泌细胞减少,肥大的核内有许多病毒颗粒。中肠腺呈不透明白浊状,严重时白浊程度愈发明显,肠道有时也变混浊。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幼体及仔虾,尤其是糠虾幼。感染病毒的幼体8~9天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过90%。带病毒的亲虾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中肠腺上皮细胞的坏死而被排出体外,释放于水中而成为新的传染源。健康虾摄食病虾后即被感染。
【诊断】:
①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尤其是中肠腺出现白浊现象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②中肠腺组织切片,若见上皮细胞排列凌乱、核肥大、细胞崩溃并从基膜上脱落,分泌细胞减少,超薄切片见病毒粒子,可判断为病。
③新鲜中肠腺暗视野观察法。将病虾苗完整的中肠腺取出,用盖玻片成薄片,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患病虾,可见到大小10~30微米、白色、轮廓清晰的圆形或长椭圆形的、感染了病毒而肥大的中肠腺上皮细胞核。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也可用此法观察诊断。
④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PACOA)、荧光抗体技术等均可对该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防治方法】:
①选健壮的亲虾进行繁殖。
②对受精卵、沉淀池、育苗池及工具进行认真清洗和**。
③加强饲养管理。量少、次勤地投喂上等饲料,以增强幼体抗病能力。保持良好水质,控制适宜及稳定的温度和盐度。
④在育苗时如发现该病,立即杀灭全池所有的虾苗,并对池塘进行彻底**,另选健壮的亲虾重新育苗。
⑤用二氟笨乙烯酸全池遍洒**可预防该病的发生,方法是:糠虾幼体用量0.1毫升/m³,仔虾0.3~0.5毫升/m³,每48天用药1次,每天排去30%的池水,再加注同量的沙滤海水或培养硅藻的海水。
【病种】: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V)
【病因】:IMNV常会导致感病的虾只呈现肌肉白化的现象,病虾的腹部末端或尾扇的部分特别明显。除此之外,也可能出现肌肉坏死、体表烤焦或虾体肿胀的病症。IMNV对白虾的致死率可达20%~60%。
【症状】:该病的易感种类是南美白对虾,主要感染60~80天的幼虾。该病毒能造成全身肌肉组织坏死。在一般情况下,病理死亡发生缓慢,死亡率不高,但整个养殖过程都有死亡,累积死亡率达到70%。该病发病温度通常在30℃左右。目前,该病的传播途径不清,有报道称健康虾在残食发病虾时能被感染。
【流行及危害】:初步判断方法:当发现南美白对虾,特别是仔虾,在养殖过程中长时间持续不断发病死亡,且难以有效防治时可以高度怀疑。发病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停食、反应迟钝,聚集在池塘的角落,体色发白;病虾腹节发红,尾部肌肉组织呈点状或扩散的坏死,开始在腹节末梢和尾扇,移去腹节的表皮,感染处可见白色或不透明的白色组织。
确诊方法:可用PCR、Westernblot、DNA原位杂交法等,利用DNA的分子探针还可检测IMNV的隐性感染。目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水产养殖病理实验室已研发出可以准确检测IMNV的试剂盒(IQ2000TMIMNV检测试剂盒),不仅能准确地检测IMNV的感染,还可通过半定量设计检测样品感染病毒的程度。
【诊断】:初步判断方法:当发现南美白对虾,特别是仔虾,在养殖过程中长时间持续不断发病死亡,且难以有效防治时可以高度怀疑。发病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停食、反应迟钝,聚集在池塘的角落,体色发白;病虾腹节发红,尾部肌肉组织呈点状或扩散的坏死,开始在腹节末梢和尾扇,移去腹节的表皮,感染处可见白色或不透明的白色组织。
确诊方法:可用PCR、Westernblot、DNA原位杂交法等,利用DNA的分子探针还可检测IMNV的隐性感染。目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水产养殖病理实验室已研发出可以准确检测IMNV的试剂盒(IQ2000TMIMNV检测试剂盒),不仅能准确地检测IMNV的感染,还可通过半定量设计检测样品感染病毒的程度。
【防治方法】:该病是新发病毒,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措施以预防传入和提高对虾综合**能力为主。主要有以下3点:
①养殖者加强对苗种引进和管理,要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PCR、核酸探针法技术等,开展IMNV的隐性感染的检测,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②要积极推广生态养虾模式。采用生态调水技术,发展立体混养模式,通过混养和轮养等方法,减少IMNV在养虾池中大量负积的可能性。
③政府应将IMNV列入重点水生动物疫病名录,加强国家层次的监测,一旦确诊IMNV,立即采取应急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