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弧菌病(红腿病、败血病)
【病因】该病病原是气单胞菌属、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及假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
【症状】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鳃区呈黄色。肝胰腺和心脏色变浅,轮廓不清,甚至溃烂或萎缩。高倍镜虾可见短杆状**。病虾一般在池塘边漫游,或离群独游,行动呆滞,重者倒伏池边。
【流行及危害】对虾感染该病后2~4小时即开始死亡,死亡率可高达90%。发病季节一般在7~10月,华南地区7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时该病的高发季节。第三茬养殖的虾感染率和发病率均很高。该病时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危害较严重的**性**。
【诊断】可根据“游泳肢变红,鳃变黄”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将虾池中尚未死亡的虾,取血**于玻璃片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到短杆状**可进一步确诊。
【防治方法】
①放苗前腰除去塘中的淤泥,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或漂白粉25千克(有效率在30%以上)彻底清塘**。
②下雨季节池水变酸时,每亩泼洒生石灰5~15千克调节水质,并启动增氧机。
③池塘藻类多、pH升高时,用二氧化氯0.2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3~0.5毫克/升全池泼洒,隔3天后施放沸石粉,每亩用量40~50千克,并启动增氧机。
④定期投放光合**等微生物生态制剂。
⑤有条件的地方池底铺设防渗透膜,以切断病原体的感染。
⑥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清肝健脾的中药和复合维生素、矿物盐及大蒜素等。
【**措施】
①**天全池泼洒沸石粉10~20毫克/升或其他环境改良剂,以达到改善水质和底质的目的,3小时后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8毫克/升或二溴海因0.5毫克/升。
②第三天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1次(可以两者交替使用)
③第五天全池泼洒光合**10毫克/升或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迅速恢复水体环境中的有益菌的优势种群,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维护池中的生态平衡,注意增氧。
④从第四天开始,于饲料中添加***如氟苯尼考或中药如大蒜素等及复合维生素、生物酶添加剂等,连投5~7天为一疗程。若病情严重,隔天再重复一疗程,同时须保持池中水体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以降低有毒物质毒性,加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
【注意事项】当环境恶化时,游泳足可暂时变红,但条件改善、环境稳定后,或增加营养,短时内可恢复,注意不要将此种情况作为该病处理。
【病种】烂眼病
【病因】病原为非01霍乱弧菌,菌体短杆状、弧形,单个存在,生长适温35~37℃,适于低盐高温、成湖水或微碱性的水域中繁殖生长。
【症状】病虾多伏于水草或池边水底,有时浮游水面旋动翻滚。患病初期,病虾眼球肿胀,逐渐由黑边褐,随即溃烂。随着病情发展眼球烂掉,剩下眼柄。**侵入血**后,会导致肌肉变白,对虾大量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的发病季节为7~10月,8月为流行高峰期,其感染率为3%~5%,*高可达90%。呈散发性死亡,主要发生于低盐区域。清淤**不彻底、池底污浊的虾池极易发病。
【诊断】肉眼观察病虾眼球溃疡,壳进行初诊。
【防治方法】【**措施】同弧菌病
【病种】烂鳃病
【病因】病原有弧菌,也有其他**(如气单胞菌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症状】病虾浮游于水面且反应迟钝、游动缓慢。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鳃从边缘稍向基部溃烂,有的发生皱缩或脱落,镜检可见大量**。
【流行及危害】该病发病的高温季节为7~9月,池底或水质污浊老化的虾池常见此病。
【诊断】排除非病原因素,并根据黑鳃症状作出初步诊断,如镜检观察到**,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防治方法】【**措施】同弧菌病
【注意事项】固着类纤毛虫病、镰刀菌病以及水质恶化和饲料内缺少维生素C等也可导致对虾出现黑鳃症状,需予以区别。
区别方法是首先排除水质恶化和缺少维生素C等非病原因素所导致的黑鳃症状;然后在此基础上用镊子取少许黑鳃部位的组织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固着类纤毛虫或镰刀菌病很容易见到固着类纤毛虫或镰刀菌菌丝褐分生孢子;而**性所导致的黑鳃病则见到的是运动活泼的短杆菌。
【病种】烂尾病
【病因】该病时有多种**性病原或嗜几丁质**感染所致。
【症状】病虾尾扇溃烂、缺损或边缘变黑,部分尾扇末端肿胀,内含液体,严重时整个尾扇被腐蚀,还表现断须、断足等现象。
【诊断】根据病虾尾扇溃烂可作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①茶粕浸泡6小时后,以每立方米15~20克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施药3小时后换水。
②每立方米水用福尔马林20克混合后全池泼洒,施药2小时后换水。
③每立方米水用0.3~0.5克纯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病种】肠炎病
【病因】该病由嗜水汽单胞菌引起
【症状】病虾消化道呈红色,中肠肿胀,食欲不振或不摄食。
【诊断】可根据肠道充血发炎作初步诊断。
【防治方法】
①预防。饲料内添加2%的多糖、微生物态制剂及生物酶制剂等,连续投喂5天,间隔7天后,重复投喂5天,以此循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可防止肠炎发生。
②**。**发生后,用0.4毫克/升的溴氯海因泼洒,待3天后全池泼洒硝化**1.0克/m³。同时内服药饵,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等,其添加量为1‰,连续投喂3~5天即可。
【病种】发光**病
【病因】由发光**所引起的**性**。
【症状】患病虾池池水发出光亮,严重时晚上可见池水表面对虾的游动方向。对虾患病后可影响其摄食于生长。
【诊断】可根据其发光的特性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用1.2~1.5毫克/升的藻菌清全池泼洒,1天1次,连续泼洒2天。或用5毫克/升的光合**和0.2毫克/升枯草芽孢杆菌全池泼洒,抑制发光**繁殖,也可起到控制该病发生的作用。
【病种】丝状**病
【病因】因毛霉亮发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鳃丝、附肢和甲壳出现丝状菌丝和污物,有时可见鳃丝变成黑色。病虾呼吸困难。
【诊断】镜检鳃丝,若见丝状菌丝,可作出初诊。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并保持虾池池水洁净。发病后用10毫克/升的茶麸全池泼洒,同时投喂富含动物胆固醇的饲料,促进对虾脱壳,此后再用0.3~0.8毫克/的季铵盐碘全池泼洒。病情稳定后适量换水。
【病种】镰刀菌病
【病因】主要为半知菌钢、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的腐皮镰刀菌(F滴)。镰刀菌的菌丝呈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时形成大分子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大分子孢子呈镰刀状(故称镰刀菌),有1~7个横膈。小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形,不分隔。厚膜孢子在**条件形成的壁,4~5个连在一起。这些分生孢子萌芽发成菌丝体。
【症状】受伤或磨损的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等处有大量黑色素沉淀使其变黑。组织内寄生大量镰刀菌丝。
【流行及危害】几乎所有对虾的成体和半成体均患此病,易感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日本对虾、加州对虾、蓝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
【诊断】镰刀菌的症状与黑鳃病相似,应从病灶处取受伤组织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镰刀形的大分生孢子。也可用**培养基培养后,形成大、小分生孢子,并产生褐色。黄棕色、红色或紫**素,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用2000万单位/m³制霉菌素。
②0.15毫克克藻灵(有机螯合铜制剂)加0.15毫克杀毒先锋(戊二醛溶液)/升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以后每10~15天用药1次。
【病种】幼体**病
【病因】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的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宿主体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在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毛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芽成新的菌丝。
【症状】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
【流行及危害】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诊断】用病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要鉴定**的属名和种名,必须观察孢子的形成方法和排放管的形态,方法是:将患病者在PYG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6克、葡萄糖1克、酵母粉215克、蒸馏水1000毫克、pH7,使用时每毫升培养基加500国际单位青霉素,500微克链霉素)中在25℃下培养。将培养的菌丝移入过滤和煮沸后冷却的海水中,观察游动孢子和排放管的形态。也可直接将病虾放入无菌海水中培养1天再观察。
【防治方法】预防:
①育苗池和工具的使用前要彻底**,尤其是发生过**病的池塘。
②用0.15毫克/升的漂白粉精浸洗虾卵1~2分钟。
**:用0.10~0.11毫克/升的氟乐灵全池泼洒。
【病种】寄生虫病
【病因】病原为固着类纤毛虫,常见的有:钟形虫、单缩虫,聚缩虫、累枝虫和鞘居虫等。
【症状】患病对虾鳃区变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全身各处呈灰黑色的绒毛状,病虾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厌食,不能脱皮,常因缺氧、呼吸困难而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在对虾养成中、后期较常见。当虾池底层含有大量有机碎屑、腐殖质时易发生。如果虾池因换水困难成因虾体受**、病毒等病原感染,则可促使纤毛虫大量繁殖并附着于虾体上而发病。
【诊断】取鳃丝或体表附着物做成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见大量的纤毛虫类则为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底质清洁,经常去除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②每亩用20~50千克沸石粉全池泼洒。
③增加使用增氧机的频率,增加水体的氧气。
④用10~15毫克/升的茶粕全池泼洒,或大量换水,促进对虾脱皮。
⑤25克/m³福尔马林或硫酸锌0.5~0.7毫克/升全池泼洒。
⑥在养殖阶段经常采用光合**等微生物生态制剂改良水质。
⑦对于患病的虾池,可用2~3毫克/升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再用2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或全池泼洒速效纤毛虫净0.8~1.5毫克/升,严重时隔两天再用1次。